贫穷经济学


最近在读一本书 - Poor Economics,很有启发,记在这里。

关于教育

现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就是教育能大幅的提升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或者说是未来收入,尤其是在中国,这是一个大家相当认可的观念。 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即使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上学”;或许最近几年学习无用论在农村有甚嚣尘上的趋势,但在我读书的年代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但是现实是,农村的孩子大多受挫于高考和之前的层层关卡,就像我儿时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我小学毕业应该是在20世纪末,当时三个村子一个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就选择了辍学,要么务农要么出去打工。 一个乡大概八九个村,乡里只有两个公立初中,那时候私立学校还没有开始发展,基本上上不了公立初中即意味着上不了县里的高中,可以说是农村娃求学路上第一道坎。 小升初就刷掉了相当大一部分农村的学生,三年之后的高中升学考试更是残酷,整个县城十几个乡只有两个公立高中,考试的竞争非常残酷。 我现在依然记得考试结果出来的那天和父亲去看成绩,当时学校老师说我的成绩应该没问题,后来父亲还去县城确认了一下才放下心来。 之后的高考整个学校也只有几个学生考上了还算不错的大学。 虽然当时求学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能从农村考出来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奇迹”,其中的任何一步失败估计现在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很多同学在有机会读书的情况下会选择主动退学,这本书提供了几个值得参考的解释。 首先是家庭教育资源的倾斜。 小时候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个孩子,虽然家长想让每个孩子都考入大学,但是家庭教育的投入很快就会体现出差异,表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虽然小学成绩的好坏很难决定以后的表现,但是资源有限的家庭会选择向成绩好的孩子倾斜,然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于是形成正反馈;另一方面,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很可能因为开始几年的成绩差被忽视或者是放弃,这种的后果就是负面的自我实现 - 一个孩子很可能仅仅是因为被打上学不好的标签而自暴自弃进而无法取得好成绩,从而验证了外界的“预言”。 我小时候听过太多这样的评论,比如“某某小孩不是上学的料”,现在想来这些评论很可能毁灭了许多农村的栋梁之才。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教育方式本身并不能让所有学生获益,换句话讲,一个班的学生上同样的课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实质的进步。 我一直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比较“异类”,大多数时候都无法跟老师同步,我喜欢自己琢磨,自己找缺点和不足然后主动补足短板。 这本书的观点也指出了授课老师的进度只能适合一小部分人,很多学生需要课外的补习,或者可以理解为自学。 一方面老师和家长的倾向类似,会给排名靠前的学生更高的要求,同时受到升学指标的压力授课内容更适合这些学生进步; 另一方面排名靠后的学生会被老师忽视进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又一个负面自我实现的现象。 我庆幸自己当时比较“轴”,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并不刻意追求跟老师的授课同步。

虽然这本书更多的是关注极度贫穷地区的教育,但其中的观点还是值得借鉴。 现在家乡孩子少公立学校衰落,小时候的小学好像已经被关闭,同时大量的私立学校兴起,即使是农村家长也大都把孩子送到县城的私立学校就读,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但是农村孩子升学难的困境并没有改变,我曾经经历过的现在在私立学校还会继续。

关于家庭

这本书试图解释贫穷家庭的规模问题,即为什么有些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孩子的数量反而比较大。 其实这个现象在过去的农村非常普遍,小时候村里的家庭相当大一部分家庭都有三个或更多的孩子。 作者提到了其中一个原因,用农村俗话说就是“养儿防老”。 不像经济发达地区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说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等,在农村年纪大了失去了劳动能力基本就意味着丧失了生活来源。 务农并不被认为是一项工作,自然也没有养老保险,现在有些地区的农民国家发放的退休金是一个月几十元钱,算成美元也不过十元左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基本是杯水车薪。 这种情况下生儿养老自然也是一种保障。

书中观察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孩子多普遍会导致每个孩子得到的资源降低,但是孩子少并不意味着每个孩子获得的资源一定会增加。 这也与养老有关,孩子少,父母需要考虑到自己退休之后的养老需要,特别是孩子们不能或不愿赡养的情况下如何生活的问题,于是退休之前会选择储蓄或者投资用来养老。 作者引用的其中一个研究就是关于中国的一胎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实施这个政策之后居民的储蓄率显著增加,大概率是考虑到未来的养老问题,这种现象在有独生女的家庭中尤其常见。

另外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是,一个家庭中,如果丈夫得到额外收入往往会用来买烟买酒,而妻子则会更多的选择改善家里的饮食(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一定要让妻子掌控财政大权)。 在农村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家里小孩还营养不良,男的赚了点钱就想着潇洒一番,喝酒赌博等等;反之女的要考虑钱如何花在刀刃上,比如小孩的衣食和教育等等。

关于风险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面临许多风险。 首先是经济来源,对于农民来说,基本就是靠天吃饭,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如果遭遇大旱就可能颗粒无收。 务农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灌溉,在水利条件不方便的地区,给农作物浇水既费时又费力,遇上油价上涨更费钱。 另一方面,农村长大的孩子估计都了解大风或暴雨的危害,被封成片刮倒的庄稼基本都要大幅减产。 书中也提到了一个很大的风险来源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就我的经历来说,这是农民面临的最大风险。 我的家乡基本家家户户种大蒜,而大蒜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收成好的年份有可能价格低,收成差的年份反而价格很高,而农民的收益只能看运气。 然后是健康,常年劳作很容易生病,而生病最容易摧毁一个家庭,特别是家里主要劳动力生病的情况下。 务农是一个体力活,生病一方面意味着没法劳作没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又要面临额外的医疗花销,原本一个看似经济稳定的家庭在疾病面前十分脆弱。 作者还探讨了其他增加风险的因素,只能说贫穷时刻伴随着巨大风险。

其实农民也有本能的规避或降低风险的途径。 一种是常见的多生孩子,劳动力多了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就强了。 农村女孩结婚也经常不会嫁很远,这样两个家庭就可以互帮互助。 另外农村天然的紧密社区模式也提供了某种程度的风险共担能力,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保险虽然在城市保险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却非常罕见,作者也探讨了这一问题。 我了解的农村人很少有人买保险,人们一般习惯用钱买看得见的实用的东西,保险表面上十分违反这一购物直觉 - 花了钱看不到收益,而农民每天都有更重要的地方需要花钱。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往往十分复杂,农民出于害怕上当的心理也不会主动去买。 作者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案是政府提供补贴,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读书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